宝鸡日报——焊接有了完美大脑

智能制造在宝鸡.jpg

智焊登上宝鸡日报.jpg


  “中国制造 2025”号角已在全国吹响,很多企业采购大量机器人升级制造能力,好像有了机器人就是智能制造。但事实上,机器人在智能装备中,只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。尤其像对技术要求非常高、讲究工匠精神的焊接技术而言,越是高难度的焊机越需要高级焊工才能完成。这样的工作,仅靠“头脑简单”的机器人是难以完成的。然而在我市,有一家公司却用智能装备实现了焊接梦想。

  这家公司是宝鸡市智焊机械科技有限公司。其“领头羊”赵玉林,是来自北京某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,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智能电焊机的研究,这两年他在探索研究焊接系统的集成。这项技术打破了传统焊接工艺中的技术瓶颈,通过向工业企业量身设计焊接技术方案,配套设计焊接系统,真正让焊接技术实现去人化、智能化。

  1116日,记者在宝鸡市智焊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看到,几名科研人员正在用数字智能电焊机对多种板材做实验。旁边,薄厚不一、形状各异的钛板被结实地焊接在一起,接缝处光滑平整。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,无论是焊接时造成的接缝处坑洼不平,还是机械连续焊接温度升高导致变形等技术难题,在数字智能电焊机面前都能迎刃而解。

  赵玉林介绍,一直以来,中国的焊接技术依靠恒流或恒压两种焊机来完成,而且很多高端制造,只有懂材料、懂电学原理的高级焊工才能完成。数字智能电焊机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,把原来那些只会机械做固定动作的电源、送丝装置、控制装置等各个焊接辅助装置,进行数字信息化改造,让它们在焊接“中枢大脑”的指挥下,根据不同材料和工艺要求,做出各种相适应的特定动作,从而实现焊接的智能化、自动化、去人化生产。“这是我们为宝鸡一家企业设计的大型钛管焊接生产线。”赵玉林指着一个设计图说,用传统技术焊接这种直径 14米的钛管,需要 4个人用一两天时间合作完成,一个人手持焊枪,不断调整速度、温度、角度等,在接缝处一个个打破口,然后再一个个填满,其余 3人则分别要在接缝上下方全程进行气体保护。而使用数字智能电焊机,只需将钛管卷起来放进事先设计好的特定生产线上,从定位、压紧装置、送气、引弧,再到送丝、焊枪行走,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一次完成钛管焊接,整个过程中不再需要人工操作,系统会自动识别、分析,调整输入热、速度、角度等,还会对接缝进行气体保护、背板保护、水冷系统降温等,甚至有专门的摆动装置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焊缝的粗细。赵玉林说,焊接同样的钛管,数字智能电焊机只需半天到一天时间,普通人就可以操作,而且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七八台机器。

赵玉林告诉记者,数字智能电焊机具有节能省电、焊缝成形完美不夹渣、飞溅小的优势,以及一机多模式、一机多材料的功能,可实现同一机器覆盖多种材料,无需换机,通过更换升级软件,就可以实现多种模式操作和多种材料的焊接,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。近年来,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核电、船舶、石油管道等高端领域,为中铁建工集团北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、中国兵器集团等很多企业和军工单位提供了设备和焊接方案,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。


分享 :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