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样一个人,如同“钻头”一样,凭借一股钻劲,靠着专注和坚守,将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测试技术应用于传统电焊机,填补了国内数字智能电焊机的空白,成为数字智能电焊机领域的领头人。他就是宝鸡市智焊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林。
智焊科技 2012年在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落地生根,其研发生产的数字智能电焊机实现了技术性突破,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,产品产业化后,深受中国兵器、中铁建工集团、宝鸡石油钢管公司等用户好评。
为搞研发卖掉北京两套房
长久以来,中国的焊接技术依靠恒流、恒压两种焊机来完成。焊机的“无脑”特征决定了只有懂材料,懂电学原理的技术高工,才能完成高端制造,这也是很多高精尖的焊接技术,我们必须依赖国外的原因。为了突破自我,打破焊接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,以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测试技术见长的赵玉林,有了研发数字智能电焊机的设想。
赵玉林曾在北京某研究院所工作,生活富裕无忧。 2005年,赵玉林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,自筹资金 1000万元,组建研发团队,开始潜心研发数字智能电焊机,想将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测试技术应用于传统电焊机。在赵玉林的设想中,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测试技术,为每种金属建立焊接特性模型专家数据库,给焊机装上“智能大脑”,使得一个普通的焊接工人,只需输入关键参数,就能实现“完美焊接”。
为了给焊机制造一个强大的“大脑”,赵玉林和他的科研团队,白天测试参数,晚上编写程序。一次次技术攻关,一个个不眠之夜,不断挑战自我,变“不可能”为“可能”。 2008年,研发资金青黄不接,赵玉林不顾家人反对,卖掉自己在北京的两套房,将得来的 1000万元又投入到研发中,他也因此落下了“拼命三郎”的外号。
凭着这种“钻头”精神, 2009年,赵玉林研发出了数字智能电焊机,实现了技术性突破,并于 2010年申请了专利。
“傻瓜焊接”颠覆传统技术
极寒地带的特殊工程、石油化工、航天航空……凡是有金属的制造业,完美的焊接技术不可或缺。曾经,只有那些深谙焊机“吐”出的熔滴大小,在多变的电流电压中能够精准“捕捉”温度的能工巧匠,才能“缝制”出一件件精致的焊接作品。如今,使用数字智能电焊机,普通工人也能达到“大师级”水准。
近日,记者在智焊科技见到了赵玉林。他今年 40多岁,身高 1米 8,体态偏胖,憨厚中透着一股子倔劲。赵玉林告诉记者,与以往焊机相比,数字智能电焊机节能省电、体积小、重量轻,克服了直流焊机的电弧边偏吹,完全避免了起粘条现象,极大地减少了飞溅物,可以根据焊接数据库自我选择、自我修正,真正实现了智能思维人性化控制,提升了焊接工艺和效率。在智焊科技工作人员的演示下,两块普通的钢板, 10秒钟就焊接到一起,焊缝呈现有规律的波纹状,而用普通焊机焊接的钢板,就显得粗糙一些。
怀揣这样一项好技术,赵玉林却一度未曾找到“伯乐”,直到机缘巧合入驻宝鸡高新区。在这里,赵玉林不仅获得了免费办公场地,还在园区的帮助下顺利申请到了国家发明专利。 2015年末,智焊科技被评为宝鸡市创新性试点企业和陕西省“高新技术企业”。同时,数字智能电焊机被列入 2016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,并被推荐进入省火炬计划。
目前,智焊科技已取得三项专利,数字智能电焊机产品系列型谱已经形成,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。 2016年智焊科技计划生产 4000台,可实现销售收入6580万元。
重拾工匠心,重塑匠人魂,助推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优质制造”转型,是赵玉林毕生的信念。